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郁达夫曾在日记里写道:
许君(许绍棣)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强的多。
并且国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
国难面前,他暂时隐忍,以国事为主,暂时放下家事。
其实,他知道妻子的绯闻男友,不只许君一个,还有戴君(戴笠)。
他气不过,为了搞臭妻子,在妻子的衣服上写上“下堂妾王氏改嫁之遗留品”,还在报纸上骂妻子不守妇道……
最终郁达夫的颜面扫地,妻子离家出走。两人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如果可以重来,他会不会还这样做呢?
当年,他带着妻子来到杭州“风雨茅庐”定居,就是是为了躲避别人对妻子的追求。
可是很显然,最终也没有躲过,谁让他的妻子是“杭州第一美女”王映霞呢。
说王映霞是“杭州第一美女”,其实不算夸张。
有人说,王映霞晚年时,女儿推着轮椅带她去西湖散步,还经常听到旁边有游人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么漂亮的老太太!”
当时她已年近九旬,能得此赞叹,可想她年轻时的美丽。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养出如此的美女呢?这还要从她的身世说起……
1908年,王映霞出生在杭州的余官巷中一所高大而古老的宅第中, 本名金宝琴,小名金锁,意思是家里的宝贝。
她祖上也是做盐商的大户,不过到了她父亲这一辈,已经家道中落了。
母亲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王二南是个很有名气的读书人。
由于王映霞的舅舅二十多岁就是去世了,为了后继有人,外祖父就向她父亲金冰孙提出把王映霞过继给他,改姓王,算王家的孙女。
父亲和祖父商量后竟也同意了,于是金宝琴就变成了王映霞。
外祖父非常疼爱王映霞,也很重视对她的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在他的思想里根本不存在。
在外祖父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之下,高小毕业后,王映霞考上了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录取。
在女师,王映霞接触到了五四后的新文学,如鲁迅和郁达夫的作品。
她佩服作者的才情,也对小说中那些大胆露骨的描写脸红心跳。
此时的王映霞怎么也想不到,若干年后,他会与自己喜欢的作者有了联系,并产生轰轰烈烈的爱情。
在学校里,王映霞既是美人,又兼才学,自然眼光很高,有很多追求她的男生,但是她都看不上。
1926年,王映霞毕业后到温州去教学。由于时局变动,学校停伙了,于是她就和到父亲的好友孙百刚夫妇到了上海。
在上海,他们租住在一起,方便彼此照顾。
既然是父亲的朋友,她对孙百刚自然以长辈相称。孙夫人和她年龄相仿,性情温和,在生活起居中,常把王映霞当作她的妹妹看待。
所以,无论谁家有亲友来访,大家都不分彼此地一同接待。
1927年的一天,孙百刚家来了一位客人,按照他们的习惯,孙百刚把这位客人介绍给了王映霞。
此人是郁达夫,他和孙百刚是在日本留学时候的同学。
王映霞给他倒了茶水,就在接茶水之时,郁达夫和王映霞四目相对了,没想到郁达夫瞬间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一直盯着她看了好几秒,直到孙百刚叫了他一声,郁达夫才回过神来。
王映霞听着郁达夫这个名字很是熟悉,原来他就是《沉沦》的作者啊,此时,粉丝见到偶像,王映霞已经芳心大乱了。
见过郁达夫后,王映霞的心里也不能平静。
同样的,自从第一次见到王映霞,郁达夫便再也无法忘记她,经常给她写信,约她出去玩。
此时的王映霞不到20岁,郁达夫30多岁。
此时的郁达夫已经不是单身了,他已经有了妻子(孙荃),还有了孩子。
爱情来时,总是这么突然,但又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由来已久。谁又在乎谁的过去呢。
从来没有恋爱过的王映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炽爱亦有些手足无措。
孙百刚以为王映霞介绍了男朋友为由,试图劝退郁达夫,谁知这非但没能浇灭郁达夫心头的爱火,反而让它愈燃愈烈。
王映霞曾在日记里写道:“我知道自己不大丑,但绝不是天下第一美人,未曾想到却会打动了已经成家立业的他的心”。
王映霞也期待爱情,但是她再如何期待与向往,对方也不应该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这始终是王映霞最顾忌的地方,她不想去破坏他的家庭。
而且王映霞的母亲也不愿意他们在一起,但是外公王二南却同意他们交往。
为了寻求王映霞外公的帮助,郁达夫曾经亲自到杭州拜访王映霞的外公王二南。
两人都是文人,王二南对郁达夫大有欣赏与惜才之意。
外公的宽容让王映霞对郁达夫的追求有了回应,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郁达夫和发妻的问题。
王映霞希望郁达夫对她明媒正娶,郁达夫嘴上答应,但却迟迟没有行动。
自己不想离婚,没法给她一个名分,又想和王映霞在一起,郁达夫为了说服王映霞,就给她写了一封信:
我也不愿意打散这件喜事。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婚姻,结婚与情爱,有微妙的关系,但你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午不日做家庭的主妇,或拖了小孩,袒胸哺乳等情形,我想你必能决定你现在所考虑的路。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现在看来这封信就像是无稽之谈,哪个女人,只要进入婚姻,不是袒胸露背地做母亲呢?哪个主妇可以不做家务呢?
之后,郁达夫又穷追不舍地给王映霞写情书,记日记,还把自己的爱情日记编成了《日记九种》,交由北新书局出版。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郁达夫终于向孙荃提出了离婚。
孙荃死活不愿意,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丈夫的身心已经都不在她身上了,纵然她心有不甘,也只能妥协,成全他们。
但她有一个条件:“不管你跟了谁去,我都要‘郁达夫夫人’的头衔。”
对郁达夫来说,这都不是问题,而且子女的抚养费也不是问题。他眼下最想解决的问题就是赶紧离婚,赶紧和王映霞结婚,其他的都好说。
郁达夫离婚后,王映霞终于接受了她的爱。
1928年2月,两人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了盛大婚礼,轰动杭州城,也惊动了整个文坛。王映霞20岁,郁达夫32岁。
婚后,王映霞和郁达夫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美满的。
当时,郁达夫在文坛上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收入也可观,他们的经济状况也不错。
多年后,王映霞还在自传中写道:
当时,我们家庭每月的开支为银洋200元,折合白米20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了。其中100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1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60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虽然是从小生活条件好,但是既然做了人妻人母,王映霞自然也愿意为丈夫为孩子洗手作羹汤,学缝补衣服,学着做个贤妻良母。
不过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再加上保养得当,尽管生了几个孩子,尽管有柴米油盐,王映霞依然时尚,风韵动人。
再加上郁达夫之前曾经把他和王映霞恋爱的细节出版成《日记九种》,让王映霞引起了外界与文坛的关注。
但是即便曾经再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会被婚后的柴米油盐折腾得不尽如人意。
婚后几年,王映霞发现她并没有过上当初郁达夫给她信中所描述的日子而且整天都要被孩子和一系列的生活琐事缠绕。
而且丈夫除了作家的身份,他也是一个普通的男人而已,略显消瘦的身材,并不英俊的面孔,起早贪黑的工作,和收入并不成正比。
后来王映霞靠着家里的关系,为郁达夫找了一份工作,可是没多久就被别人排挤出来了,原因是他不会阿谀奉承。
王映霞对郁达夫很是失望,她恨铁不成钢。
还有一件事情的发生,让王映霞连同对这个家庭也失望了。
